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快递 > 正文

我校入选“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

2022-02-18

近日,我校蒙古国研究中心申报的“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走进蒙古国—内蒙古大学‘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实践”案例,经过专家评选,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优秀案例。该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征集,最终入选优秀案例共35个。内蒙古地区仅一例。

案例背景

蒙古国是与我国拥有最长共同边境线的近邻,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依托带,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家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内蒙古大学处在向北开放桥头堡的内蒙古,长期以来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中把与蒙古国的合作放在首位,是接收蒙古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内高校,也是学术交流领域最广泛的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提高教育国际交流水平,为我国向北开放提供智力支持,2016年我校成立了学校直属的教学科研单位——蒙古国研究中心。

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经历社会剧变,贫困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已成为东北亚各国不得不关注的社会现象。中国的脱贫经验和绿色发展理念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引起4700千米共同边境线的北方邻国蒙古国的高度关注。2019年恰逢中蒙建交70周年,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纪念中蒙建交70周年活动安排,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和驻蒙使馆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承办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西里尔蒙古文版首发式暨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于2019年8月31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

在此背景和使命下,内蒙古大学组织中蒙优秀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展实地调查,并参与承办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主题,组织专家学者展开研讨,形成了一批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及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成功走进蒙古国,为传播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到达蒙古国贡献力量。该案例2019年被评为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单位(CTTI)典型案例。

一、做法与特色

为了更充分地筹备研讨会、更科学有效地助力中国政党治理理论和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内蒙古大学进行了深入调研,多面推动活动成功举办。

(一)精心设计,开展课题研究

蒙古国地处东北亚心脏地带,北临俄罗斯,南临中国“三北地区”,在环境保护问题中的地位非常关键。近年来蒙古国沙漠化趋势有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北方地区近年常出现的沙尘暴主要也是来自蒙古国的跨境沙尘暴。沙尘暴已经威胁到中国北方地区和朝鲜、韩国、日本。

蒙古国的环保问题已成为牵扯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问题,影响着东北亚环保格局。中国,尤其自然环境接近的内蒙古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工作经验,对蒙古国很有参考价值。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此外,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实现社会转型之后出现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尤其贫困化问题极为突出,已成为阻碍蒙古国发展的主要因素。蒙古国方面对中国的扶贫攻坚成果经验也非常感兴趣。

因此,根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结合蒙古国国情和需求,经过双方充分商量沟通,内蒙古大学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主题,并分别组建了由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研究所所长德·旭日呼研究员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6人课题组、蒙古国国立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哈·策布勒玛教授为组长的“脱贫攻坚”7人课题组,启动了中蒙合作课题研究。在推选蒙方课题组成员时,也积极吸纳在蒙古国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认同中国文化的专家作为课题组成员。

(二)实地调研,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中蒙合作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英文版)、《摆脱贫困》(中文版)、《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要》、《习近平扶贫论述摘要》等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2019年6月17日-26日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

经过前期调研,“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组赴内蒙古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盟多伦诺尔县、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浙江省安吉县、德清县、富阳县、桐庐县以及杭州市等地就生态文明建设、林草生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调研采访。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盟多伦诺尔县地理环境接近蒙古国南部地区,在环保方面的成功经验对蒙古国环保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2017年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塞罕坝精神”。浙江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安吉县是“两山论”的发源地,德清县、富阳县、桐庐县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林草生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通过这次调研采访,蒙古国专家和媒体人员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课题组的中方人员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走访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军坝机械林场,深入千层板林场苗圃、王尚海纪念林、四道沟林区学习调研之后,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旭日呼研究员感慨:“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塞罕坝的建设者走的正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是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净水的优美环境。”课题组成员深深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而且广大人民群众也从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生态文明建设”课题组实地调研

与此同时,“脱贫攻坚”课题组于2019年6月18日至26日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通辽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尔沁区,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和黔南州惠水县进行实地调研。这几个地方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颇具成效的地方。

在科右中旗,课题组与扶贫工作相关部门领导和基层代表举行座谈会,交流当地脱贫摘帽的经验;还调研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内蒙古莱德马业集团的产业扶贫情况,进一步了解各级政府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课题组调研了庭院经济、肉牛养殖、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课题组走访了解了两千万亩生态扶贫项目区、科尔沁区玉米化工产业扶贫带动情况。最后,课题组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和黔南州惠水县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党建助推脱贫、旅游扶贫等脱贫措施。

实地调研走访使课题组成员亲身体会学习了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的各种情况措施和政策,了解了在脱贫攻坚中采用的“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菜单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扶志、扶智等情况,给蒙方学者的分析论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蒙方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这个制度的优点。“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央、地方、东西部互动帮扶,企业、社会团体乃至个人力量纷纷参与,减贫脱贫成效显著、成绩斐然,为全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奉献了中国方案。

蒙古国学者表示过去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间接的,是经由媒体加工后的资料看到的,通过此次调研,确实很受震撼。他们认为“坚强的领导,科学的论证,不懈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搞绿化等是中国获得成功的经验。在绿色发展方面蒙古国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参加扶贫组的蒙方专家深切感受到中国脱贫事业的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他们表示,回国后好好研究哪些更适合蒙古国实际情况,并向自己的政府提出建议。

“脱贫攻坚”课题组实地调研

二、成果与创新

(一)客观评价中国经验,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

历经近5个月的时间,中蒙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蒙方学者看中国治理的视角为主,最终形成了中文和西里尔蒙古文双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蒙合作课题研究文集》。文集中收录了《论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中国土地沙漠化治理方法与经验》《中国脱贫经验——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蒙睦邻友好合作新局面》等10篇学术论文,其中9篇为蒙古国学者所撰写论文,1篇论文为内蒙古学者撰写。

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蒙合作课题研究文集》进行了展示和发放,形成的研究成果将供蒙古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学者参考和借鉴。

中蒙合作课题研究文集

(二)助力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8月3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西里尔蒙古文版首发式暨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和驻蒙使馆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承办,内蒙古大学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蒙古大学把这次国际合作项目作为“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与沿线国家研究的重点工作,做了大量前期谋划和筹备工作,精心组织的课题调研为研讨会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内蒙古大学充分利用学校与蒙古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的国际交流关系、汇聚两国高等教育资源,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邀请了蒙古国重要人员参会,如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等高校校长,蒙古国科学院常务院长以及特木尔套高和宝勒德院士等多名知名人士,提升了研讨会的层次和水平。

研讨会得到中蒙两国有关领导高度评价。蒙古国副总理恩赫图布辛、外交部长朝格特巴特尔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摆脱贫困》西里尔蒙古文版的翻译出版,将帮助蒙古国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引领两国在“一带一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宣部蒋建国副部长及自治区领导也高度评价首发式和研讨会。研讨会上发表论文的蒙方学者也高度评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生态文明、摆脱贫困的思想。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德·旭日呼研究员说:“蒙古国人每次到中国后都对中国基础设施、铁路、商业中心的发展感到惊讶。而近几年谈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绿化。”他表示,“科学的计算和研究、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咨询、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鼓励和支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等都是中国绿色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因素。中国在大力宣传生态知识和自然环境恢复方面的实例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CCTV、内蒙古电视台、蒙古国等国内外各大媒体都对研讨会做了详细的报道。

研讨会现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西里尔蒙古文版

三、经验与总结

(一)构筑思想传播纽带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带一路”建设的会根基。通过这次组织两国学者实地调研走访、深入交流、推动了蒙古国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状况,通过翻译著作以及合作出版文集,扩大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蒙古国的影响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蒙古国民心,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对推动两国在“一带一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促进学术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

这次学术交流采取了“他者的视角”——蒙古国人讲中国故事的策略。通过原著学习、实地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蒙方学者充分了解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研讨会上两位蒙方课题组的代表系统阐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经验,讲好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故事,从两个不同角度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让蒙古国国民更充分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精心谋划和细致调研

为办好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从选题、组建课题组,到设计、谋划课题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研究内容等每个环节都有效借助内蒙古大学的教育国际交流资源,做了细致的工作,最后双方学者合作完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蒙合作课题研究文集》充分反映这次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成效。

(四)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需求

本次中蒙两国成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对内蒙古大学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起到了典范作用。此后,内蒙古大学把蒙古国研究纳入“双一流学科”来建设,与蒙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更广泛的教育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五)学者与媒体互动,提高学术交流成效

“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与媒体相结合是此次两国合作项目的一个成功经验。在整个实地调查过程中,内蒙古电视台和蒙古主流媒体——蒙古国公众电视台和蒙古国乌兰巴托电视台记者组进行了跟踪报道,实地调查结束后双方电视台又制作了20多集的专题节目,在蒙古国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成功走进蒙古国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

此次中蒙治国理政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会上发布的两本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脉络和实践源流,是蒙古国人民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权威读本。前期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此次研讨会为推动蒙古国人民了解中国,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蒙古国的影响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蒙古国国民心,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积极引领两国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上一条:我校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下一条:内蒙古大学诚邀海外英才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