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之江,男,汉族,1934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开始了以数学为终生事业的学术生涯。
北京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教学严谨,学术自由。在许多国内一流名师的直接教导下,曹之江学业突飞猛进,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坚实的专业基础。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全优,1956年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生奖章、奖状,并被委派师从知名教授申又枨先生。申先生治学十分严格,认为严谨不苟的工作习惯是事业成功的起码条件,也是一个人学问修养的基本标志。在申先生的教诲影响下,曹之江教授数十年来始终坚持不发表无创意、不成熟的论文,不讲准备不充分的课,不出版无特色无创意的书,“良工不示人以璞”成了他一生事业的座右铭。
曹之江教授专业功底扎实宽厚,学术思想活跃,科研能力出众。他1957年来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来,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在投入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勤读敏思,对经典Sturm-Liouville理论中边界条件不正规的非自伴情形的谱分布与特征展开,对三维空间孤立奇点邻域微分系统轨线的几何分布性态,以及对平面齐次系统轨道的完全拓扑分类等三个属不同分支领域的问题均给予了系统而完全的解答,所完成论文均有较大创新与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曹之江教授的注意力转向以现代量子力学为主要背景的微分算子理论,当时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1980年他首次向国内学术界系统介绍并引进奇异对称微分算子的亏指数理论,建立讨论班,培养研究队伍。1982年,曹之江教授完成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以一种全新的方法,一举攻克了奇异对称微分算子自伴性的完全描述这一国际上十余年未能解决的悬题,论文立即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与赞誉。曹之江教授也因这一杰出成果,于1983年被国家教委破格晋升为教授。此后,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究工作日益活跃,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6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创造性研究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教委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各2项。
曹之江教授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当他还是一名学生时,就常常留心观察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在心中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自己当了教师后,他更是潜心钻研讲课的“门道”,并在实践中体验,日积月累,形成了他独到的教学风格。
许多人眼中的大学数学专业课是艰涩而枯燥的,即便教师以自己的方式把推理讲得十分清楚了,有的学生仍茫然不知所云。曹之江教授认为,数学不应孤立地去讲,而应放到更宽的思维层面上去认知,放到更广的科技、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放到历史沿革的长河中去观察。因此,他在课堂上,总是显得挥洒自如,活泼幽默,把看似抽象的内容讲得入情入理、平实易懂,把看似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然而,人们或许并不了解,在他“挥洒自如”的背后,却需要付出何等的辛劳。他备课常常要翻阅如物理学、科技史、人物志、百科全书等众多资料,窗前明灯往往到午夜才熄,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笔耕舌耘、传道授业40余年如一日,主讲过多门课程,总学时六七千以上,他的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行政和学术领导工作的需要,曹之江教授担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数学系主任16年,担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部数学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科数学指导组组长18年,担任内蒙古数学会理事长12年,以及其他大量临时性组织工作。重要而繁重的领导工作牺牲了他许多科学研究中的专致投入,但他却无论如何割舍不下那份对莘莘学子的情愫,40余年从未离开三尺讲台一步。因教学业绩突出,他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奖励。
长期的教学理论钻研和实践体验,引发了曹之江教授对数学教学的诸多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发表了《大学数学教育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知识与智慧”、“数学的认知与数学的教学》、《一项大胆的教育创新工程》、《文科教育与数学文化》等多篇具有精辟见地的教研论文,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两次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曹之江教授致力于研究编著本科基础课教材,将他对数学教学理念的深入思考、独到的教学特色融入其中。他认为,数学教材绝非教学的材料库,而应当有灵魂、有内蕴,说理透彻、启人智慧,培育理性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启发。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教学,倡导基础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即在坚持必要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科学工作方法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注重数学概念的物理源泉与应用背景,阐明抽象概念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演化,使主体内容与思想清晰明了,达到教学的生动活泼,消解教学难点,克服初学者在数学认知上的心理和思维障碍。他先后出版了《微积分学简明教程》(上、下)、《数学分析基础原理》和《常微分方程简明教程》等教材。《微积分学简明教程》被教育部确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修订本目前又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曹之江教授共出版论著8部10册,其中除2册属学术专著、2册译著(G. Polya《数学的发现》)外,均属基础课教材。最近,曹之江教授多年一直讲授并负责建设的“数学分析”课程被教育部评为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几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一。
1987年至1995年,曹之江教授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分管理科各系所和研究生处,期间又先后分管教务处、科研处。任职期间,他致力于全校教学与学科建设,进一步建立严格的学位评定与职称评审制度,推进教学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教学科研良性循环机制等,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及教材指导委员会理科数学组组长,参与起草制定了多项教学文件,制定了“六五”至“九五”的教材建设规划,多次成功组织了高校之间的教学与教改交流研讨会,指导并具体协助全国理科高等教学研究会的工作,组织领导了全国高校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与推广项目。
1995年至2000年,曹之江教授作为副总负责人和子项目组组长,参与了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理科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改项目,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4年,在多年广阔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积淀之上,曹之江教授高屋建瓴地提出冲破现行数学、物理相互分离的单行教学模式,创办一种数理紧密结合的新型数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他认为,纯粹数学或纯粹物理这种相互隔离的单行教学,效率不高,是不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深奥”教学。然而,从数学与物理这两门古老而庞大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从来是共生共荣、互为依存,具有本源上的统一性;20世纪现代数学与现代物理学新的发展事实,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具有内禀上的统一性。把握并将这种学科内在统一性应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必然会在数学、物理教学中诱导出互补性。基于这一学科统一性引发教学互补性的原理,他进一步研究论证了创办新型数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为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成功,必是优质且高效的。1994年,曹之江教授牵头联合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和物理学系,大胆地向教育部提出在内蒙古大学试办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申请,获教育部高教司支持,下文批准试办,当时这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项创举。这一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界一致认同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1995年秋,内蒙古大学数理学人才基地这一跨学科专业的新型理科教学模式由构想转入成功实践,这个新生的数理基地班至今已招收9届学生,在校、院、系三级各届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办学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绩。2005年,数理学基地通过国家基金委和教育部组织的中期评估,转为正式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999年至2003年,曹之江教授主持完成了世行贷款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区性高校理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对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全新理科教育模式卓有成效的实践,从教育与认知的理论高度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取得一系列成果,获项目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
曹之江教授待人真诚,性格豁达开朗,谈吐幽默,兴趣爱好广泛。他从教近50年,培养弟子数千,指导研究生几十人。他不仅在学识上授业解惑,而且经常与学生们谈天说地,探讨人生哲理。他的学生有的到国外深造发展,有的成为许多大学(如复旦、浙大等)、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但是他们都忘不了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受到曹之江教授的教诲,多少年过去,曹之江教授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仍是那么鲜明,不能忘怀。